
1、新手父母夜间如何喂养宝宝 新生儿夜间喂养的四个要点
小婴儿的食量很大,除了白天喝奶之外,晚上也总是要妈妈进行母乳的喂养。不过夜间喂奶如果不够谨慎,很容易引起宝宝窒息的发生,所以尤其是新手妈咪,一定要知道如何在夜间进行正确的喂奶。
夜间喂奶好处多多
1、夜间喂奶可以使母体内有镇静作用的荷尔蒙水平提高,从而有且助于睡眠,这个我想好多新妈妈都不知道吧。
2、宝宝对乳头的吸吮和刺激,可使母体产生更多的乳汁,这个我们都知道,乳汁吃完了是会很快恢复的。
新手父母夜间如何喂养宝宝
刚开始的8个星期,宝宝通常在清晨需要吃1瓶牛奶(从午夜到清晨6点或7点之间),晚上也需要1瓶(晚上10点或11点左右)。应该尽你所能地让晚上那一餐变得乏味无趣。8个星期之后,宝宝可能就不需要清晨的那一餐了。他(她)的进食喜好和,部分是与自身的消化系统以及晚上的睡眠状况相符,一定程度上还要看你如何引导。宝宝夜间会不会醒来吃奶,主要还是看白天吃得如何、睡得如何。
如果宝宝总是醒,但每次只吃30毫升,就应考虑一下他(她)可能不是饿了,而是需要得到你的安慰。试着延长每次喂奶的间隔,如果他(她)养成“放牧”式的进食方式,到晚上的时候也会这样,而且这样的坏习惯很难改掉。一般说来,如果他(她)的身体得到了所需的足够的热量,在晚上因为饿而醒过来吃东西的可能性就不大。这并不是说宝宝不饿晚上就不会醒,但是,你如果知道他(她)的确需要吃东西,可以用其他方式引导他(她)继续安稳地睡觉。
为了让宝宝在夜间睡得久一点,而把配方奶调配得很浓,或者在牛奶中加入婴儿谷类食品都是不合适的。在宝宝4个月以前的包含中添加固体食物,会影响其消化系统,并可能导致体重增加过快。
新生儿夜间喂养的四个要点
1、夜间按需喂养宝宝
按时喂养是很多妈妈喂养宝宝的习惯,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尤其是夜间。如果到了喂奶的时间,宝宝仍熟睡未醒,可以延长喂奶的时间间隔。待宝宝醒来时,判断其确实饿了,再喂奶。这样可以保证宝宝的睡眠,也可以让妈妈多休息一会儿。
2、夜间喂奶谨防宝宝着凉感冒
夜间温度较低,凉风习习,给宝宝喂奶,很容易感冒,妈妈都担心这个问题。所以,在给宝宝喂奶前,记得把窗户关好,并用条较厚的毛毯把宝宝裹好。喂奶时注意把宝宝四肢裹严。
3、逐渐调整夜间授乳的次数
宝宝吃奶是有习惯的,而且这种习惯很难改。所以,妈妈早期就要逐渐使宝宝适应夜间不吃奶的习惯。3 个月大的宝宝,应该会睡一整夜了。不过,儿科医生对“一整夜” 的定义指的是半夜12 点至清晨5 点间。可在白天多喂宝宝几餐来帮助建立此模式。假如宝宝白天小睡超过3 小时,就唤醒他(她),建立起睡眠规律。
4、夜间起来喂宝宝,灯光要暗,同时将互动减到最低程度
尽量不要刺激宝宝,安静地给他(她)换尿布,喂他(她),然后放他(她)上床睡觉。这样既能保证母子充足的睡眠,也能逐渐改变宝宝夜间吃奶的习惯。
注意:不可以让宝宝整夜叨着奶头
当宝宝半夜醒来的时候,妈妈们的第一反应便是将奶头放到宝宝嘴里,以免宝宝吵闹。有的妈妈为了一夜太平,干脆将乳头放进宝宝嘴里含一夜,只要饿了,自然会吸。其实这真方法简直是大错特错,要知道宝宝含着奶头睡觉,不仅不利于宝宝对营养的消化吸收,还会影响睡眠,也会养成不良的吃奶习惯。另一方面,因为宝宝太小,妈妈在熟睡时一个翻身,都有可能将乳房盖住宝宝的鼻子,导致宝宝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再者,宝宝整夜含着乳头还容易使乳头皲裂。
2、新妈必知新生儿喂养要点
喂完奶要预防吐奶
宝宝吃奶的时候,会同时吸入胃里一些空气,而新生儿的胃部呈水平状,胃部连接食管的括约肌较松弛,当排出胃里的空气时,就会带着奶液,形成吐奶。吐奶严重时,会呛人气管造成窒息。
但是,吃完奶后,先拍嗝,再躺下,发生吐奶的概率就会大大下降。所以在孩子吃完奶后,先不要急着让他躺下,可以先把他转为竖直抱着,头部趴在自己的肩膀上,然后用一只手轻轻拍击其背部,待他打出几个嗝后再让他躺下。如果这样的方法无法让孩子打嗝,就尝试揉揉他的腹部,或者让他趴在自己的大腿上,给腹部施压,再轻轻拍击后背,一般就可以打嗝了。
即使是拍了嗝才放下躺着,孩子也有可能会吐奶,所以还是要认真观察20~30分钟。如果发生了吐奶,就立刻将孩子转成侧卧,让乳汁顺着嘴角自然流出即可。
减少夜间喂奶
夜里是生长激素分泌旺盛的时候,所以要保证充分的休息,不要频繁打扰孩子。喂奶次数也要尽量减少,让孩子逐渐养成白天玩耍、夜里休息的作息规律,这样父母的负担也会减轻很多。
新生儿一般每夜都需要喂奶2—3次,那么就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减少1次,平常喂3次的就减少至2次,平常喂2次的就减少至1次。只要喂奶间隔不超过6小时就没有问题。具体操作的时候,可以将睡前最后一次喂奶的时间向后推1个小时,原本8点的推到9点;而将早晨最早1次喂奶的时间提前,原本7点的提前到6点。这样在夜间只需要喂1~2次奶就可以了。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新手父母谨防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由新生儿体内胆红素过高而引起的一种疾病,严重时会损伤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并引发胆红素脑病,影响新生儿智力发育。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新生儿黄疸在提高人口素质和优育学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治疗新生儿黄疸,要注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免产生严重的后果。
症状表现
正常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出现在出生后的3~5天,一般黄疸色不深,新生儿的精神也不错,食欲也没有明显的变化,到10天左右就基本消退,最晚不会超过3周。假如在第2周,父母依然发现新生儿出现比较明显的黄疸,这个时候就需要多留心,及时区分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以免延误治疗。
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很早,症状较重、延续时间长。病理性黄疸通常症状表现为: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就有明显的黄疸;遍及全身,为橘黄色,并会在短时间内明显加深;黄疸减轻消退后又重新出现,出现后2~3周仍不减轻甚至加重;新生儿尿液呈深黄色,大便颜色较淡或呈白色;黄疸同时还会伴随拒奶、发热、嗜睡、精神不好、两眼呆滞等症状。
处理方法
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大多是因为新生儿的肝脏功能不成熟而形成的。随着新生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加强,黄疸会自然消退,因此家长一般不需要额外护理,但可以适量喂新生儿温开水或葡萄糖水以利尿。
病理性黄疸:严重的病理性黄疸会并发脑核性黄疸,严重损害神经系统,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因此父母应仔细观察新生儿的黄疸变化,一旦出现特殊情况时,应及时将新生儿送往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新生儿5大喂养要点
新生宝宝娇娇柔柔的,他的喂养可有不少讲究,你知道这些喂养要点之后的原因吗?让我们一起探寻其中的奥秘吧。
1、为什么吃母乳的宝宝更容易饿?
探原:胃排空时间随食物种类不同各异,例如,水的排空时间为1~1.5小时,母乳2~3小时,牛奶3~4小时,并且母乳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最易于消化吸收,所以母乳喂养的宝宝饿得快。
这样做:母乳喂养宝宝的喂奶间隔比奶粉喂养要短些。
2、冲调配方奶为什么不是越浓越好?
探原:食物在肠道吸收后,大部分代谢废物要经过肾脏排出体外,而婴幼儿期肾脏的发育和功能尚不成熟,对营养物质代谢的调节能力有限。如果食物的渗透压和肾脏溶质负荷太高,则会引起呕吐、腹泻、脱水等表现。
这样做:为宝宝冲调配方奶时,应严格按照说明冲调,不能为了增加营养而冲配太浓,因为浓度越大,水分就越少,奶的肾脏溶质负荷就越高,使肾脏负担更重。另外,鲜牛奶因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较高,会加重肾脏溶质负荷,一般2岁以内不要让宝宝食用。
3、新生宝宝为什么吃不了多少就不吃了?
探原:婴幼儿的胃容量小,新生婴儿为30~35 毫升,3个月时为100 毫升,1岁为250毫升,3岁增加到500~600毫升。
这样做:喂养宝宝时,每次喂的奶量和食物量不宜过多。判断宝宝吃的量够不够的最好方法是看身高和体重的增长情况,是不是持续的增长,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
4、新生宝宝为什么爱溢奶?
探原:婴儿期食管壁肌肉及弹力纤维发育差,胃呈水平位,食管和胃交界处贲门括约肌发育亦不完善,吃奶后容易发生溢乳和呕吐,尤其是吃奶过程中宝宝吞下较多空气时。
这样做:为了避免溢乳和呕吐,通常喂奶后可将宝宝竖抱起来,让他趴在妈妈肩膀上,然后轻轻拍孩子的背部,使吞入的空气排出。
5、为什么满4个月后才能添加米粉?
探原:婴儿期一些消化酶分泌不足。刚出生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已能充足分泌,可以满足蛋白质消化的需要;而脂肪的消化吸收率稍低些,为80%~85%;负责消化谷物类食物的淀粉酶要到4~6个月后,才开始分泌。
这样做:米粉等谷物类含淀粉食物应在生后4~6个月时开始添加。
婴幼儿的消化代谢器官的发育和功能尚不成熟,比较嫩弱,但是从出生的一刻起就具备了消化和代谢母乳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宝宝的消化代谢功能趋于成熟。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宝宝消化代谢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喂养,这样才能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