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维持亲密关系:年龄和性别不同带来的影响
年龄和性别是亲密关系中的关键变量。我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和心理上的变化,在伴侣关系中所追求的侧重点也往往不同。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会拥有总数更多,时间长度更持久的人际关系。相关心理学研究证明,多数人会变的更加成熟,但是有更少的肉体上的唤醒。她们的情绪不再像年轻人那样强烈,但是更加积极,即使是在婚姻状况面临不幸或者困难的时候。
让年轻人相伴终生,进入婚姻关系的灼热、急迫和强烈的感情会随着时间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温和和成熟的看法。
而另外一个不会随时间变化,但很重要的个体差异是性别。
男性和女性在爱情中追求同样的热情、忠诚,他们所体验到的共同点多于不同之处。但是一般来说,女性体验到更加强烈和多变的感情,而男性更为疏离。
男性也常常比女性有着更为浪漫的态度体验。他们更容易接受随意发生的性关系,更可能在第一次见面时产生强烈的好感,相比女性更容易认为只要爱一个人就足够了,对伴侣关系的期望拥有更多的激情的成分,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男性所依赖的伴侣关系中的关键因素,激情最容易消退。
女性对关系的满意度更多的取决于承诺,她们对恋爱的对象更挑剔,也更迟缓的感受到激情。从繁衍的角度上来讲,因为女性在任何一个孩子的养育投入上更大,所以她们常常对择偶有着更为审慎和苛刻的标准,从而将爱慕之情限制在有着更高适配价值的伴侣身上。
总的来说,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两性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所追求的共同点大于差异。他们都希望得到爱护、关心、支持和理解和忠贞不渝的感情。但是随着时间,个体的感情总的来说会趋向成熟和平淡。
2、婴儿时期与主要的照顾者的关系对女性亲密关系的影响
很遗憾的说当我们在还未有能力通过自身内在的性格特质和能力来建立自我的身份认同感的时候,我们的主要照顾者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塑造我们了,而这种早期的关系互动带来的影响会作为我们人际关系交往的背景色贯穿我们的人生,影响着我们在重要关系里的思维和行为表现。当然也有可能会被我们所经历的新的经验慢慢的更新、改变甚至是重写。
人类在进化中有生存的本能,当我们在无法通过自身存活下来的婴儿时期会通过特定的行为表现比如嚎啕大哭、大吼大叫或者拒绝和父母分离等方式来获取父母的关注从而得到更好的生存机会。而一旦父母没有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就会养成一些孩子恐惧甚至是回避的特性。
与此相关的实验表明,当一些婴儿和自己的父母分开的时候,有百分之六十的孩子在父母离开的时候表现出轻度的消极情绪,当父母返回的时候会主动寻找父母并顺利被父母安抚,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了一种安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并能将这种信念带入到以后的关系中。
另外百分之二十的孩子在父母离开之后表现出强烈的消极情绪,但是在父母返回之后变得矛盾,一方面想要得到安抚另一方面也想惩罚父母的离开行为。这样的孩子成人之后会表现出对恋爱关系的高度恐惧和担忧。
剩下的百分之二十的孩子在父母离开之后没有表现任何消极情绪,但是在父母回来之后会主动回避和父母的接触,这样的孩子在重要关系中的防御心理很强,不容易建立信赖和亲密的关系。
不同的依恋关系类型会在重要的关系中有不同的表现和问题,但是随着我们对自己的认知的确定以及在新的经历中的成长,通过刻意改变会渐渐将原有的恐惧、担忧或者回避,发展成更有利于关系的特质。
3、亲密关系靠什么永久维持?
事实上,无论男性和女性,都总是对爱情充满期待,希望能够在自己的一生缔结一段相互依赖、亲密无间的感情,而且只有我们尽力去做,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通过努力和智慧成为体贴、有魅力、有价值的伴侣。
那么我们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保护和维持理想的伴侣关系呢?
一方面,我们需要在心理认知方面对伴侣和这段感情保持忠诚。只有在人们忠于自己的伴侣关系时,她们才会在思想和行动上发生对这段关系有益的改变。
他们不会再把自己当做单独的个体,而是把自己当做和他人所建立的亲密联系的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会为了更多的共同利益出发,对感情做出更加积极的维护和改善。
也就是说面对伴侣偶尔的错误,他们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看待,面对潜在的可替代伴侣的存在,也会选择无视或者自动低估可能带来的有利条件。他们为了彼此有着更大的不求回报的牺牲意愿,帮助彼此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面对矛盾和冲突也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做出有建设性的回应,也更容易宽恕对方。总而言之,他们的行为和想法都趋于一个目的,保护和维持伴侣关系。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在这段关系中保持满足。作为伴侣的角色,我们都在这段关系中有自己的独特的期待。来自伴侣双方关于内心情感和想法开放和坦诚的深层次沟通交流;彼此对对方表现出的尊重、爱意和承诺;共同积极生活的愉悦、坚持和乐观;或者得到支持和认可的共同的亲密的社交圈;公平、共同承担来自生活和家庭中的事物和责任,善意的幽默等等,这些都能够让我们在这段关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保持满足,从而不会转向她人,开始另一段感情。
所以,忠诚,满足,并且创造性的保持有价值的伴侣关系才能让我们更加接近自己期望的理想爱情,将其变成生活的形式和现实。
4、非语言沟通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心理学上的非语言沟通是指除了语言和口头表达之外能够同样提供给我们信息的沟通方式。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经常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用到,比如长期相处的伴侣之间不用语言沟通就能明白彼此之间一些简单的需求和感受,或者穿着一件个性、鲜艳的衣服走在大街上,人们注视时所传达的信息,这些都是非语言沟通的典型。
非语言沟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因为它传递信息的渠道非常多,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 最常见的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我们所注视到的陌生人的第一个部位,它能够让我们判断人们的情绪和情感状态,而且其背后蕴含的信息也较为可信,虽然有些人善于隐藏和伪装自己,但是因为微表情的短暂失控仍能传递真实的感情。
第二, 彼此之间的注视即个体彼此观看行为的指向和时长也能够传达信息表示出他人对我们的兴趣和关爱。
第三, 身体动作。因为相比于面部表情,它更加难以控制和掩饰从而暴露我们真实的感受。
第四, 身体接触。与他人的身体接触显露的情绪通常非常明确,因为在触碰的同时接受的双方都能分辨出当前的情感状态。而且充满爱意的身体接触具有保健功能。
第五, 个体之间的距离,一般表示双方非常亲密的距离在46厘米内,它也能够衡量人际关系的质量。通常幸福的配偶比不幸福的配偶保持的人际距离更小。
第六, 言语沟通中的各种特性,比如节奏、音调、速度等等都可以间接的表明我们心中的感受。
一对伴侣之间非语言沟通的敏感度和准确性能够预测他们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通常发不幸的婚姻中,双方都能更好的理解陌生人,但不能更好的而理解彼此,虽然苦闷的夫妻尽管有能力和其他人进行非言语交流,彼此之间沟通不良。
所以如果你想高质量、有活力维持你们的伴侣关系,请一定注重非语言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