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宝宝的大脑如何认识世界
宝宝的大脑由数亿个神经元或称神经组成,这些神经细胞是从怀孕第6周开始发育起来的。在接下来的21周里,每分钟会形成58万个神经元,大约在宝宝出生前13周,大脑已具有100兆个神经元,相当于宇宙中行星的数量。神经元都很活跃,不仅彼此形成联结,还同其他细胞形成联结。在出生前几周,神经元的生长和联结的形成都很迅速,想想每天每分钟有多少条电磁波穿过天空吧——大脑神经元之前的相互作用比这还要复杂得多,每个神经元有一个主干(轴突)和许多分支(树突),轴突负责把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树突负责接收信号。每个神经元在1秒钟之内可以发送和接收数百条信息,同时有数百万个神经元被激活。这一进程永不停息,哪怕在宝宝熟睡的时候,实际上这个进程早在他(她)出生以前就很活跃了。
从离开子宫的那一刻开始,随着激活的细胞引发冲动并传递信息,新的联结在神经元之间以惊人的速度(每秒100万)建立起来,形成的联结增加了大脑信息的能力。宝宝在脑容量在出生3年内增加了3倍,尤以第一年增长速度最快。随着一些神经元同时、反复地受到激活,它们之间的联系逐渐固定下来,形成我们熟悉的传导通路:“一同被激活的神经元联系在一起”。轴突和树突受到一种脂质鞘膜——髓鞘的保护。髓鞘就像从电视机后面一直墙里的电源插槽,保护着电线的塑料套管一样。出生以后元间联结日益形成,髓鞘的铺设也随之进行着。
宝宝的遗传特性预先决定了许多基本的联结,比如,耳朵里的细胞注定要与听觉皮质中的细胞发生联结,因而宝宝出现在子宫中的许多反射能够延续到出生以后。但是在基本的特性之外,脑细胞间的联结还依赖于活动和刺激。这一点意义重大:宝宝的发育和学习有赖于行动和体验。可以通过抱他(她),把东西拿到他(她)的视线以内,让他(她)观察你的脸,以及帮他(她)触摸各种物体等途径,帮助宝宝学习。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7~9个月的宝宝怎样认识世界
认识第一个感官
宝宝认识的第一个感官就是鼻子。因为鼻子在脸的中间很突出。家中有米老鼠玩具或有突出鼻子的娃娃也能让宝宝指认。宝宝听到“鼻子”时,会去抓大象的鼻子、娃娃的鼻子。这时让宝宝照镜子,拉着宝宝的小手,用食指碰自己的鼻子,再碰妈妈的鼻子,宝宝就知道自己和别人的鼻子了。以后每当大人问到鼻子时,宝宝会用食指指自己的鼻子。
认动物
宝宝很喜欢动物,如果家中有动物玩具,宝宝会认识。宝宝先认识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可用宝宝出生年份的生肖动物让宝宝认识。宝宝还能接受动物的图像,例如猫,宝宝能认识真正的动物猫和猫的图像。当大人问:“猫呢?”宝宝能指出动物猫,也能指出图像中的猫。语言身体语言
在第7个月时,宝宝会用身体语言同父母进行交流了。宝宝最先能感受的是大人的拥抱和亲亲,所以宝宝会张开双手去拥抱妈妈,也会亲亲妈妈的脸。宝宝会同大人碰碰头表示亲近,点头表示要,摇头表示不要。有些宝宝会用握手表示友好,当接受大人给予的东西时,会拱起双手表示谢谢。宝宝自己不可能发明任何一种身体语言,这些人们惯用的表达方式完全是靠大人的示范才学得到的,所以宝宝能用多少身体语言,要看大人是否经常同宝宝用身体语言来交流。有些人认为让孩子说话时动手动脚不礼貌,应当让孩子学得斯文一点,故意不让宝宝学身体语言。这种想法不符合婴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
7~9个月的宝宝很想表达自己的意愿,但还说不出来,应当让他通过动作来表达,否则宝宝只能着急,甚至哭也难以完全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能用身体。语言来表示自己的愿意,会使宝宝的个性倾向开放,少受压抑。
当宝宝会用身体语言来同人交往时,会使大人高兴,宝宝会赢来许多赞美,宝宝既受到鼓励,也听到种种不同的词汇。如“宝宝真聪明”、“真好玩”、“真可爱”、“真逗”等等。这种交往会促进宝宝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的发展,对宝宝大有好处。
懂得“不”,“不许”
宝宝的大脑额叶开始发育,开始能抑制自己的行为。婴儿前期的行为主要由下意识控制,要求生存的哺乳动物脑占优势。前6个月大脑神经元增殖快速,大脑皮层日渐发达,分管情绪抑制的额叶在第7个月时能发挥作用。当大人说“不许”时,宝宝会停下来稍作等候。这时大人应该坚持,有些妈妈觉得不忍心让宝宝受委屈,马上换成笑脸,使本来有可能停止的活动,又继续下去了,以后“不许”就无效了。
分辨声音
宝宝能记认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如宝宝会面向厕所专心听冲马桶的水声;小猫在门外叫,宝宝会看着窗户;电视机响了,宝宝会看着电视;有客人在客厅说话,宝宝盯着客厅。宝宝对汽车声、自行车铃声、钟表嘀嗒声都很熟悉,宝宝基本上能分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声音。
本文节选自《区慕洁婴幼儿智力开发大全》
作者:区慕洁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走进孩子的世界 重新认识宝宝
为人父母,要对孩子进行亲子教育,在国外又叫亲职教育。亲子教育的意义就是要求父母不断学习,与人不断交流,不断完善自身,不断改变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掌握宝宝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
幼儿时期的孩子有他独特的心理特点,也有他自身独特的需求。如果得到承认和保护,亲子交流将是一件乐事。
“鹏鹏,你看你,才学了20多分钟的数学就坐不住了,我真替你发愁,转眼就该上大班了,明年就该上小学了,注意力这么不集中,以后的东西更难,你怎么学啊?”鹏鹏的妈妈最发愁的就是儿子学数学。每次鹏鹏学到20多分钟的时候就不愿学了。
从智力上来说,幼儿是形象思维,他需要有声有色的教学。虽然家长认为是教学,对于他来说,只是认为自己在玩游戏。再有,幼儿的注意力也是极其有限的,通常来说,3岁多的孩子的主动注意力即费力地学习枯燥难学的东西,注意力只有3~5分钟,4~5岁的孩子也只能持续10多分钟,所以要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教孩子。
奇奇的妈妈特别喜欢生龙活虎的男孩子,可她的奇奇总是让她觉得太秀气。妈妈认为,男孩子就要有男孩子的样子,走路做事都应该特别利落。激动之余她还加上一句:“没办法,跟他爸一样窝囊!”
从个性上来说,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小孩子的性格都不相同,有的生性腼腆、内向些;有的生龙活虎、很外露;有的孩子较为胆小;有的则从小就似乎天不怕地不怕;有的孩子喜爱运动,整天不知疲倦地跳啊跳的;有的则像只小猫,整天蜷在家里不爱动。作为年轻父母,对于幼小的孩子除了给予各方面的照顾和关怀外,还要注意从细小的方面观察自己的孩子,这样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孩子的性格,然后采取不同的方法去指导、帮助和鼓励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是什么样的天性,都应接纳孩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
此外,幼儿时期孩子的自尊心脆弱,没有评价能力,所以如果家长威胁孩子向老师告她的状,说她在家表现不好,她会有危机感,从而会产生过激行为。这个期间,孩子还不太会用对错来看待他的行为,如果被训斥,他会很茫然,很委屈,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孩子良好的个性要慢慢培养,但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在了解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孩子的行为后面有哪些潜台词,家长应该怎样理解、怎样做呢?
1.淘气的壮壮很合群,爱干活——从缺点中寻找优点
壮壮真是太淘气了,他力气很大,身体也比同班的小朋友都大一号。妈妈最担心的就是一到幼儿园去接壮壮,就有人向她告状,甚至责备她,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有时,壮壮把小朋友的手咬青一大块,害得她又是向小朋友的奶奶道歉,又是给小朋友买吃的,小朋友还好长时间看见她儿子就绕着走;有时,壮壮把坐得好好的小朋友推倒在地,然后在旁边哈哈大笑,怎么跟他讲好好和小朋友玩儿,你打人家,人家会很疼的,他似乎都听不进去。妈妈说,因为壮壮,她都老了许多,太操心了。
分析:当问到壮壮是不是人缘不错、是不是很会玩游戏、小朋友是不是都喜欢和他在一起,问妈妈是不是儿子总帮老师干活,妈妈也承认。说壮壮就是能干活,力气大,热心肠。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建议妈妈尽快对孩子的优点作出评价,让孩子的优点来包围缺点,这样才能让孩子尽快改正,而不是仅就缺点论缺点,这样孩子接受不了。
2.“内向”的威威懂事理——孩子的弱点变优点
看见威威是在幼儿园的院子里,当时幼儿园已经下课了,大人们站在院子里等孩子放松地玩几分钟。一位老人走到咨询台前,提起了她孙子威威太老实、内向、不爱动、胆小。说着说着,威威就过来了,只见他站在桌子前看着老师的样子很从容,并没有看出胆怯的样子。老师问他:“你为什么不去玩儿呢?”他说:“我玩儿过了。”老师又问:“现在又怎么不玩儿了呢?”威威回答说:“我在等着打铃。”
果然,在威威说完之后的一分钟之内,幼儿园的铃声就真的响起来了。其余的孩子几乎都满头大汗地到处找大人的身影,喊妈妈,叫爸爸,只有威威踏踏实实地和奶奶牵着手走出了院子。威威从头至尾表现得从容大方,思维逻辑十分清晰,有条不紊,给人不是内向的感觉,而是很稳重。
分析:有的内向的孩子不爱动、胆怯,但威威不属于这样的孩子。像威威这样的孩子自控能力很强,很懂事,适合做班上的管理工作。建议家长认识性格内向与思维开放的关系,与孩子平等交流,多给孩子分配任务,并向老师提出让孩子当班长或做一些其他能协助老师的工作。
3.像女孩子的章章也可爱——接纳孩子的性别和性格
妈妈说章章太像女孩子,妈妈一来接章章,章章立刻把妈妈的包接过来抱在怀里,生怕累着了妈妈;老师也夸章章,说老师讲完课后,章章马上拿板凳让老师歇着,还夸老师的衣服漂亮。章章长得很可爱,白净,一双大眼睛很有神,妈妈如果说:“那个阿姨可喜欢你了,你亲她一下吧。”章章立刻很配合,很富有情感地亲了阿姨一下,很有幸福感的样子。妈妈说到激动处,还说:“我喜欢男人就要有个男人的样子,生龙活虎最好。没办法,章章跟他爸爸一样,婆婆妈妈的,没出息。”尽管妈妈总说章章,可章章从来都不反驳,每次都笑眯眯地看着妈妈不作声。
分析:生活中,各种性格的人很多,成功的人也不都是一种性格,有的雷厉风行,有的沉稳有定力,只要努力,只要有能力,只要脑子灵活,只要肯上进,每个人都会走上成功之路,这跟像不像女孩子没什么必然的关系。章章对人的情感是深厚的,人际交往也非常好,他因为周围有这么可爱的人而幸福,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本身就是健康的。建议妈妈接受孩子的天性,最好别总数落孩子,长期这样做对孩子心理健康不利,会使孩子变得消沉、不自信。同时,建议家长增加章章参与男孩子的活动,如踢足球和赛跑等。
4.做错事的娜娜本意好——理解孩子的好意并及时表扬和感谢
娜娜长得特别可爱,头发有些卷。妈妈说她就是有些爱捣乱。比如,一次娜娜看见爸爸用电脑时旁边没有灯,于是就想去把落地灯搬过去给爸爸照亮。可落地灯的底座太沉了,结果落地灯一下子倒在地上摔坏了。结果娜娜被爸爸狠狠地训斥了一通。还有一次,妈妈生病了,娜娜到厨房去端爸爸为妈妈熬好的鸡汤,经过客厅去卧室的路上,鸡汤洒了一地、一身,纯毛地毯也弄脏了,又被爸爸训了一次。娜娜撅着嘴几天不理爸爸。
分析:其实爸爸也知道娜娜的好意,就是太心疼落地灯和地毯了,没有心疼和感谢孩子的好意。这样孩子会有好心不得好报的感受,还会有自己有“怎么那么笨”的评价,还会因爸爸的责备而担心爸爸不再喜欢自己了,这样对娜娜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建议爸爸把物质方面的损失放在一边,先表扬和鼓励孩子的积极做法,必要时指导孩子应该如何搬落地灯,如何端鸡汤。
5.好动手的源源不碍事——鼓励孩子的好奇和参与心理
一次,妈妈带着源源和姥姥、姥爷去划脚踏船。脚踏船的舵很难掌握,往前推,船向右,往后推,船向左,舵在中间船走直线。妈妈费了好半天的力气才明白这个道理,但还是掌握不好。在这个过程中,源源总嚷嚷着:“我来弄,我来弄。”妈妈拗不过他时,也让他掌一会儿舵。可租船时间快到了,他们的小船被卡在了一个小角落里出不来了,源源还要抢舵,妈妈就真急了,向源源瞪起了眼睛,因为多几分钟就要多付半个小时的钱。源源气得哭起来。
分析:每个家长都是从小时候过来的,都曾经有过孩子一样的心情。其实,好多事孩子都想自己做,好多好玩的事,孩子都想亲自参与。孩子积极参与的心理是最好的学习心态,作为家长应该很好地把握孩子这种心态并利用好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而不是因为10元钱的租船费而剥夺孩子参与的机会。建议再遇到这样的情况,索性妈妈就让源源掌舵,直到划出那个小角落为止。
6.孩子真的不体谅大人的辛苦吗?-妈妈的辛苦要和教育分开谈
妈妈把蛋蛋接回家后,赶紧去做饭了。蛋蛋提出要吃雪糕,妈妈答应了;蛋蛋提出要看电视,妈妈也答应了。妈妈在厨房忙的时候,还要时常出来看一看蛋蛋需要什么,看看蛋蛋是不是又淘气了。后来,妈妈看见蛋蛋吃完雪糕后,嘴里叼着雪糕棍在看电视,妈妈让蛋蛋把雪糕棍拿下来扔到茶几下的垃圾筒里。
蛋蛋不听,妈妈说了好几遍后,蛋蛋还是不听,而且用挑战的眼神看着妈妈。妈妈非常气愤,一把将雪糕棍夺过来,蛋蛋气愤地冲上来边打妈妈,边大哭起来。
妈妈委屈地想:“我本来很辛苦,养你这么大,你还打我,不理你了。”晚上,孩子来道歉,说:“妈妈我错了,以后我不打你了。”
分析:蛋蛋的妈妈脾气有些暴躁,蛋蛋也像妈妈,难怪两个人会发生冲突。既然两个人脾气都不好,总得有一个人让步吧?应该是妈妈。妈妈是亲子交流中有思想的参与者,虽然生养孩子很辛苦,但教育孩子的事不能忘。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是不知道妈妈很辛苦的,也不知道雪糕棍一旦扎到嗓子里会有怎样的后果,他需要妈妈的指点。建议妈妈看见孩子坚持不把雪糕棍拿下来时,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事后告诉孩子其危险之处。比如,妈妈可以说:“蛋蛋,过来,帮我剥一颗葱好吗?我实在是忙不过来了,谢谢。”孩子自然会放下雪糕棍,放松紧张的神经来帮妈妈。或者也可以说:“那天爸爸给你买的汽车我怎么几天都没见了,去找找好吗?”家长要明白,任何时候与宝宝形成对峙都是不理智的。
孩子积极参与的心理是最好的学习心态,作为家长应该很好地把握孩子这种心态并利用好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婴儿以耳朵为主导认识世界
耳朵在出生时应已发育完备,它主导着婴儿的所有运动及反射的发育,从而决定了婴儿身体如何运动。随着婴幼儿作出很多运动及探索,进一步促进前庭系统成长的反射也得到良好发育,继而协助了婴幼儿听觉和视觉的发育。随后幼儿学着肚皮着地及离地爬行,诸如惊吓反射之类的早期反射自然地得到整合,前庭、视觉及本体感受(肌肉的空间方位感)各个系统便首次开始协同运作。
如风还处在“四脚”着地探索世界的这个发育阶段时,于我看来既是个奇迹、又是个烦恼。那个时候,她的身体在四处游荡,双手东摸西摸,眼睛左顾右盼,什么东西都被她危及;不过就是这样,现在她更加协调的身体运动赋予了她一种平衡感、空间感和深度感,触摸、观看和移动的讯号都同步了。这整个过程为完美听觉及视觉成熟提供了原始材料;倘若前庭系统发育正常,它们在婴儿8个月大时会自然发生。
当我们在运动中与重力相互作用时,耳中的感官受体得到激发,那些告知中枢神经系统婴儿头部所在空间位置的神经脉冲,被导向脑中各个部分,并下传到脊髓。一般认为,来自于眼睛、耳朵、肌肉、关节的感官神经脉冲,必先与前庭系统的输入相配对,而后才会被有效再处理。如果这是事实的话,只在前庭系统功能有充分发挥的前提下,我们才可以在所见、所闻、所感的讯号里理出意义来。
一一里费尔与约翰逊(pyfer,j.&.johnson,r.1981)
假如父母或保姆没有顺其自然地给婴儿足够时间让他爬在地板上进行探索运动的过程,而且/或者他们试图在此过程中给婴儿以帮助,想让孩子早日能直立行走,那么,婴儿就不能完全经历那些对充分发育前庭系统有必要的复杂步骤。没有经历这些步骤,异常的反射会损害前庭系统处理和传递听觉信息到大脑皮质的语言处理中心的能力。这样,孩子会养成声音区分方面的问题,还会出现听觉/说话发育迟缓。
使问题更为复杂的是,紧张削弱免疫系统,让婴儿更容易受各种疾病的侵扰,包括中耳炎、哮喘、过敏症和癫痫等。中耳炎似乎是最普遍的早期疾病,在美国有2/3的两岁孩子曾患上此病,也是孩童后天听力丧失最常见的原因。莱文森(levinson)研究结果显示,94%~98%的读写困难症儿童和学习障碍儿童曾患过中耳炎、过敏症或有心理创伤。这些早期炎症也诱发听力和平衡问题;如果孩子的身体活跃度太低,不足以发育前庭系统中必要的神经网络,这些问题将尤其显著。
用哪一只耳朵听人说话,是把一个孩子判定为读写困难症的另外一个因素。大脑左半球接受的声音讯号主要来源于右耳,而大脑右半球则主要来源于左耳。大脑左半球包含处理语言讯号的韦尼克区(werneke\\\'sarea)和布罗卡区(broca\\\'sarea)。当一个婴儿牙牙学语时,他会很自然地使用右耳,而右耳又是对声音强度、频率、音色、节奏、语句流畅度和语序很敏感的。因为右耳更直接与大脑的言语区相连(韦尼克区和布罗卡区),所以那里有声音与大脑更迅捷的交流。但是,当婴儿处于紧张状态时,他会倾向于使用左耳,其听觉神经通向大脑右半球,以提供三维空间的声音感(以帮助判断危险所在)。
在紧张状态下,如果一个婴儿正在试图倾听并学习语言,他会转换到使用左耳听声的操作状态,因为生存永远是最为重要的。因此,语言的声音信号要首先进入大脑右半球(以判断危险的方位),然后才进入大脑左半球以识别字词。此过程所造成的语言理解延迟可能长达4毫秒~6毫秒。这种延迟会对孩子听从一系列的言语指示造成一定困难,因为当他还在思考前两个指示的时候,第三个指示就已经发出来了。结果就是导致了读写困难的行为。
许多孩子不能区分音频,遗漏了部分声音的频谱段,这就使得他们难以辨别哪儿是句首,哪儿是句末。另一些孩子会遭遇听觉扭曲,不是因为被母音覆盖而听不出子音和啸音,就是因为被子音覆盖而听不出母音。一些字被“听”错了,另一些字则要思考半晌才能听懂;这类孩子听不清问题,所以回答不上。他们绞尽脑汁去听懂语言,弄得自己很累,也就限制了其用上全部的智力潜能。
在和外语人士的交流中,我的出了对这些孩子所经历困难的基本认识。试图去理解并使用一门外语,是一件颇令人紧张的事情,尤其当你想体面地让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的孩子努力想要达到的也是这个目标,既满足基本需要,又感到受尊重。当我第一次听到一门外语时,对于某个词哪里是头哪里是尾一无所知,而且在多数情况下,比如在俄语或波兰语中,对哪个字用上哪些字母我也摸不着头脑。在学校时我曾学习过法语,在交流中听得懂但却让我疲惫不堪。我变得非常依赖通过说话时的语音语调以及身体语言来理解言谈的内容。
当我们听一种语言的总时间还不够长,还不足以让我们流利地说它时,就去阅读那些代表单词和短语的文字符号,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我在试图阅读希伯来文时,对此深有感触。我认为,当我们的孩子还不能很熟练地进行口语交流时,便让他们去阅读文字,就会遇到上述的困难。当有人向孩子讲出这些文字的读音而孩子能听懂,并且孩子也能说这门语言时,他就可以进行阅读了。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