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何多策并举激发孩子早立志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是第一引领人。从小教会孩子做人,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从两个孩子懂事起,我就从小事着眼,从细微处人手,捕捉一切教育时机,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学做人,培养他们听教导、辨是非、分美丑、明事理、孝长辈、不说谎、善说道、勤做事、爱学习、会交往、讲团结、能改错等良好行为习惯。孩子二三岁时,旁人逗他们玩,他们不耐烦时会说“不玩了,你放开吧”,从来不哭不闹;旁人种的东西再好,孩子从不伸手要,即使别人执意给时还说“不要”,只有父母在跟前时说“拿着吧”,孩子才接着并说“谢谢”。
孩子的茁壮成长,需要父母的呵护与关爱,更需要父母的培育和严慈相继的管教。父母既要对孩子循循善诱多鼓励,又要恩威并重严要求,决不能娇惯和溺爱孩子。记得小儿子3岁时,一次他睡着后被家里人暂时锁在屋里出去办事了。他醒后叫不开门,就生气地把桌子下的一摞碗全摔破了。我严厉地指出他做错了事,教育他以后要改掉坏脾气。他当场就承认“做错了”,保证永小再做傻事。所以,只有从小教会孩子做人,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壮美的理想能鞭策人愤然前行,而凌云壮志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根本。我特别重视激发孩子早立志,为成才夯实根基。首先,用“英雄出少年”的典范激发孩子早立志,早成才。入学前,我常给孩子讲述古今中外名人、伟人从小立志成才报国的故事,让他们从小懂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在心灵深处埋下了宏伟志向的种子。孩子下决心一定要从小早立志,长大做大事。
入学后,我又以少年大学生的榜样鼓舞孩子,并根据孩子们的个性、智力、爱好,帮孩子建立起合理的抱负、志向,制订力所能及的奋斗目标,鼓励孩子志存高远,树立敢为人先的自信心,靠自己的拼搏,实现理想。童年立志,成为孩子获得成功的奠基工程。
用勤劳激发孩子立志成才。20世纪80年代,家里耕种6亩责任田,农忙时劳动量特别大,尤其是抢收抢打麦子时,我们起早贪黑地忙活。孩子尚小,我们用架子车把孩子拉到田间,夜里睡在架子车上,白天在地边玩耍,让孩子从父母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的精神中吸取动力,早立志,早成才。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方法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故事,父母该如何发掘孩子心里哪些想说却不敢说、或是不知道怎么说、向谁说的秘密呢?王意中心理师指出,有时孩子会以他专属的方式来让你注意他、了解他、熟悉他,无论这些行为是以你期待、允许的方式呈现出来,或是你根本不乐见的行为,但请记得,在这之间都有许多他们想说的话。例如:突然出现尿床行为、分离焦虑变得异常严重、抠手、拔头发…等等,父母千万不要仅是禁止这些行为出现,而忽略了找出背后原因的重要性。
5方法,让孩子愿意开口说
1.多鼓励少责备
洪惠嘉心理师认为,孩子愿不愿意跟父母分享心事,与父母对他的包容性有关,倘若父母面对孩子说心事时能多鼓励少责备,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是安全的堡垒,值得依靠的对象,往后碰到困扰就会将父母视为可以诉说心事的对象。
2.父母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如果父母心中有困扰时能够说出来,并视对方的建议为宝贵的意见,这就等于给孩子上了很棒的一堂课,让孩子明白原来说出自己的困扰一点都不丢脸,反而是寻求资源的正向管道。
3.从愉快的话题开始
王意中心理师认为,在亲子沟通的习惯尚未建立前,一开始就要求孩子讨论沉重的心事困难度比较高,倒不如先从分享愉快的经验开始,再慢慢扩及心灵层面的感受,也避免让孩子觉得每次跟父母说话都要谈论一些难过或焦虑的事情。
4.帮孩子把话说清楚
说话本身并不是孩子擅长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在与小小孩沟通时经常需要一些媒介,如:玩具、绘本、纸笔、音乐,父母可以从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将感觉说出来,必要时帮忙他把感受说清楚,使孩子的情绪能够有所反应。
5.让小宝贝参与大家的讨论
爸比妈咪和大宝贝彼此分享心事,也是提供给小宝贝的良好示范,王意中心理师举自己家中的经验为例:「我经常丢一些问题问老大和老二,通常小的看到别人在讲,他也会想跟着讲,虽然他讲的可能不太切题,但这也是一种从小的耳濡目染,他会有更多机会练习表达。」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父母如何激发孩子的同理心
王丽带孩子去市场买菜,在市场外面有一个花甲老人在卖自家地里的蔬菜,价格要比市场便宜,而且更新鲜。王丽跟老人讨价还价,最后原本6元的青菜,王丽给了老人5元。在回家的路上,孩子突然跟王丽说:“妈妈,刚才卖菜的那个老奶奶真可怜,她看上去比外婆还要老,却还要自己来卖菜。”孩子接下来的问题却让她无法回答,孩子问,“为什么老奶奶那么可怜,你不多给她1元钱呢?”王丽无语。在孩子的童心面前,她真的无法自圆其说了。
在心理学中,同理心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它直接影响个体与外界的融洽关系。同理心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体会到他人的情绪和想法,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和感受上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同理心就是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
同理心是建立良好沟通、获得他人好感和信任的桥梁。如果没有同理心,很容易漠视他人,对他人的幸福和悲伤视而不见,也会嫉妒他人的成就和幸福,对他人的失败和不幸幸灾乐祸。可以说,缺乏同理心是人际交往的毒药。孩子还处在建立与世界、他人关系的最初阶段,当孩子流露出同理心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妥善呵护,切不可忽略不计。当孩子说“某人可怜”“某人并不是坏人”的时候,父母绝对不能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强迫孩子接受成人的世界观,那样对孩子而言将是一场灾难,因为他也许再也不会树立同理心,而会视他人为地狱了。
在亲子关系中,同理心显得尤其重要。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孩子同理心的差异与亲子教育方式关系很大。在教育孩子时,如果强调他的错误行为对别人产生的影响(比如:因为你做错事,奶奶也被骂了),孩子的同理心就会较敏锐,比较愿意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如果父母一味就事论事,责怪孩子愚蠢的行为(比如:你怎么做事总是不动动脑筋?),孩子的同理心就会不足,甚至缺失。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够理解自己,但是自己很少主动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要求。他们会觉得,“我们已经为你做了那么多,为什么你不能理解我们的苦心?”可是,如果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孩子最渴望得到的,那么孩子怎么去接受这些?除非他放弃自己的感受,可是这样一来,孩子的情商发展势必受到影响。如果父母自己不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那么孩子的同理心是无法建立的。如果母亲看不起穷人,习b么做孩子的肯定也会瞧不起穷人,因此才会发生开宝马的母女俩侮辱清洁工人,遭到围观市民反感的事。当新闻里出现有关灾难的报道时,父母可以说“他们肯定很苦”“孩子的玩具都没了吧?孩子上学怎么办?”这么一来孩子就能感受到受灾的人们的难处,同时增加了他的同理心。
为了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父母要善于捕捉孩子情绪的变化,让他们自己说出内心的感受。特别是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闹了矛盾,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和支持时,父母应引导他自己面对问题。要引导孩子不仅只考虑自己,也要替对方考虑。当孩子能够从对方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时,同理心也就初步建立了。
教育孩子未必一定要让孩子大公无私。事实上,完全利他是不存在的。不过,这不妨碍培养孩子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一个完全不顾他人感受的人,就会失去所有的朋友。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愿意孩子陷入这样孤独的境地。
专家支招
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培养孩子同理心的前提。孩子某些不近人情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心理诱因。比如有的孩子总是不听父母的建议,常常取笑别人,埋怨老师等,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对方的心理,缺乏同理心。在亲子教育中,父母应该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言传身教地告诉孩子同理心在人际沟通方面的重要性,孩子才会理解父母的良苦苦心。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激发孩子的个性与说话能力
所谓“亲子对话”教育法主要是依据每个孩子的个性来培养他的说话能力,若要与孩子说话,首先父母要学会如何倾听。听孩子说话是一种认同孩子的反应,而“亲子面对面”便是在孩子有话要说时,父母确实倾听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充分自我表现的感觉而信心倍增。
与孩子的对话应当从幼儿期开始,希望父母们能够随时激发自己孩子的个性与说话能力。
一般来说,爱说话的孩子因为好问而在想法上比较深入,也比较有自信、有个性。其实孩子们所说的话都有其原因及理由的,所以父母必须去了解孩子说话的原因,通常可分为以下3个原因:
有问题发生,需要大人的帮忙。
想把自己“所听、所见、所闻”的感受用声音去表达。
想感受与妈妈(亲人)的交流联系。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