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家长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给他“立规矩”是必要的。如果你为了避免与孩子的冲突而一再妥协,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不听你的话。所以从现在开始,请在必要的时候,对你的宝贝说“不”吧!
不坚定表现一:
威胁孩子要惩罚他,
但过后却什么都没做
反对理由这是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几次下来,你的威胁对孩子不仅毫无用处,还会给孩子这样一个信息:“我听不听你的话都无所谓。”如果你想给孩子树立纪律观念,那你就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这可以让孩子了解他的责任所在,知道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爱心处方挑选几条你认为必须做到,对孩子有益的规则,比如饭前洗手,或者不要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告诉孩子这些规则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它们对他很重要,不遵守这些规则将会有什么后果。然后你必须严格遵守你定下的每一条规则。
不坚定表现二:
孩子一哭就心软
反对理由你可能不知遭不该因为孩子大发脾气而破坏你和他定下的规矩,但你却极不愿意看到孩子大哭大闹,特别是在公共场合或者客人面前。所以当孩子因为想吃冰淇淋而开始在商场里哭闹时,你可能也会为他寻找借口,比如他也许真的很热等等,然后就不顾你出门前和他的“约法三章”、给他买上一盒冰淇淋。你这样做等于告诉孩子:“只要我又哭又闹,就可以达到目的。”爱心处方这时你千万要保持冷静,不要考虑周围的人会怎么想,用只有孩子能听到的声音对他说:“不行,我们该走了。”然后带着孩子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不要和孩子妥协,更不要满足他——就让孩子发他的小脾气吧。当事情过去后,请给孩子一个拥抱。要知道,在压力面前,孩子也是很容易屈服的。
不坚定表现三:
对孩子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
反对理由忽视你曾经立下的规矩,会让孩子把你看成是光说不做的人,比如你已经对孩子说过许多次去幼儿园不要带玩具。但当你收拾停当要带孩子去幼儿园时,却看到他背着你偷偷把他喜欢的小弹珠藏在口袋里,并装得若无其事的样子。
也许你会为孩子开脱:他只不过是喜欢那些小弹珠。但事实上,没有被注意到并不能成为孩子继续做这件事的理由。如是你放过这件事就等于告诉孩子:“只要不被抓住,就可以违反规定。”
爱心处方你可以试一下“数到3”的方法。你可以告诉孩子:“不要把小弹珠藏在口袋里。”如是孩子不听,那么你可以说:“我数到3,1……”如是孩子与你合作,那么别忘了表扬他;如是数到3了,孩子还不听,那么你就应该实行你曾经定下的规矩,比如说罚孩子一个星期不许看电视等等。不要担心你会因此而让孩子觉得你太严格。
不坚定表现四:
总是询问而不是立规矩
反对理由
如果你总是这样对孩子说:“请不要玩了,好吗?把你的鞋子穿上,我们去幼儿园了,好吗?”毫无疑问,你是一个温和的家长,但你这种想让孩子遵守规定的方法太“温柔”了,你的询问里包含着这样的意思:你听我的话好吗?如果你不听,那我也没有办法。
爱心处方用很平常的声音,很直接同时又是很准确地对孩子说出你对他的要求。比如,这个时候你可以对孩子说:“5分钟之后,我们就走。”5分钟之后,你可以对他说:“该穿上你的衣服了,因为我们马上就要走了。”如果孩子不听你的话,那你就冷静地告诉他,如果他不这么做,后果是什么。
不坚定表现五:
变相奖励孩子的违规行为
反对理由如果你答应孩子只要他不在家里玩球,你就让他多吃几颗糖或多看一会儿电视,这等于变相奖励了孩子的“违规行为”,孩子会这么想:即使我在家里玩球,又怎么样呢?顶多少吃几颗糖。当孩子长大了,他就可能纪律散漫,因为遵规守纪的观念他没有牢记在心。
爱心处方不要因为想让孩子遵守规矩而给孩子奖励,即使是出于安全考虑。当孩子看到你坚决的态度,他会明白规定是严格的,然后开始改正错误。
不坚定表现六:
不想看到孩子伤心而动摇、妥协
反对理由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是快乐的,都努力避免让孩子伤心,有时即使破坏自己定下的规矩也在所不惜。比如你答应孩子给他买一个娃娃,但其他就不买了。但当你和他离开时,他又看中了一只小狗。在孩子的哭闹下,你常常会觉得与其破坏一个美好的下午,还不如就满足孩子的要求。爱心处方作为爸爸妈妈,你要教会孩子接受各种约束和面对各种挫折。如果你的态度坚决,你会惊奇地发现,几分钟之后孩子就忘了这件事。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隐私
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希望保留一些自己的秘密,不让妈妈知道的秘密,这实际上是非常正常的,每一个成人都会有这种想法。但是,当这种事情发生在孩子身上时,妈妈就会认为孩子有点不正常,认为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把什么事情都跟自己说,不能有任何的属于自己的秘密。而妈妈的这种思想,必然会与孩子的想法产生激烈的冲突,因此,许多的孩子倾向于喜欢有一个带锁的抽屉或者一个可以上锁的日记本,他们会像防贼一样的防着自己的妈妈,对妈妈关上自己的心扉,这难道不是妈妈的悲哀吗?
明智的妈妈应该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让孩子拥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在日常生活中,妈妈不要随意的去拆开孩子的信件,当拿到了孩子的信件的时候,一定要原封不动地把他交给孩子,如果孩子不给妈妈看信件的内同而是选择把信件藏起来了,妈妈也不用想得太多;不要随意的去翻看孩子的日记本,要给孩子一个私密的空间,保留孩子心里的一些自己的想法;不要故意去探听孩子与他的伙伴之间的谈话,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与空间,让孩子学会独立的去处理一些人和事情,独立的进行人际交往;不要不经过孩子的同意就随意的进出孩子的房间,一定要得到孩子的同意才可以进去;如果妈妈发现孩子对自己隐瞒了一些事情,不要寻根究底一定要问出来。
如果妈妈这样做,孩子反而会感激妈妈对自己的尊重,作为回报,他会自觉地向妈妈敞开心扉,与妈妈进行思想沟通。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学会自立
如今的校门口都如集市般热闹,小孩子不说,就连十几岁的大孩子也有不少的父母接送。还有一些报道称,不少小学生的值日竟然要父母代劳。在一次针对小学生的调查中,当被问道“遇到困难怎么办”时,几乎所有学生都回答“找爸爸妈妈或老师”。
还有这样一则新闻:一个学生成绩特别好,学校领导考虑让他出国深造,没想到他听了这个消息愁容满面。领导感到奇怪就调查了一下,这才知道这个学生学习虽好,但生活从小到大始终是妈妈在照料,以至于现在他几乎没有自理的能力。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到了社会上如何生存。
的确,很多父母出于对子女的疼爱或者受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不愿意让孩子做任何家务,或者只关心孩子的学习。但是,孩子终究要面对自己的生活,当有一天父母无暇顾及的时候,孩子的自立能力就会变得极其重要。
自立绝不是家庭教育中可有可无的小事,相反,它是第一位的能力,是人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一个人有了自立能力,才能独立思考,才能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做出自己的选择。自立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成熟至关重要,因而理应受到父母们的重视。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家长要学会了解孩子的需要
先抛开孩子不说,说说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在工作中遇到这样的事会如何?某人是一家公司的电脑操作员,他每天认真工作,早来晚走,为公司的业务发展贡献很多,公司的老板在公开会上表扬了他,可是没多久他却不辞而别。在他走后,公司的情报经常泄密,电脑经常出问题,后来请电脑专家来检查,发现公司的电脑被一种不知名的电脑病毒感染,在调查中发现,病毒是由这名员工编写出来并放在公司电脑里的,并利用病毒从异地窃取公司的商业情报。警察将这人绳之以法后,当记者采访他时,他说:“公司的业务发展得这样快,我的贡献不可忽视,我不需要什么表扬,我需要得到我应得的钱。”
如果该公司的老板知道这名员工的需要,给他实际的物质奖励,还会发生上面的事情吗?
而我们日常对孩子的教育中会不会有这样的事:把最好吃的让孩子吃,最漂亮的衣服给孩子穿,可孩子就是不高兴。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上面的事,您真的了解孩子的需要吗?您对孩子的好,是孩子想要的吗?
了解孩子的需要非常重要,可以说,了解孩子的需要更高于您为孩子所做的一切事。孩子虽然小,但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而人与人的交往重要的是相互了解。曾有这样一件事,有一名中学生,功课很好,在班级里是班长,老师也经常称赞他,可是他就是不爱回家,放学后经常去同学家,在学校他有说有笑,可是回家一句话也不说。开家长会时,家长向老师反映情况,家里为他准备了他爱吃的东西,他要穿什么就买什么,想要什么都有。可老师不懂,在学校这样乖的孩子怎么会不爱回家。当老师深入了解这名学生时才发现,该学生的家长每天忙于工作,当他提出要什么的时候,就把东西给买回来,甚至干脆给他钱让他自己买,他虽然非常想和家长聊聊天,上街一起买东西,可是家长总是没有时间,最后就变得不爱回家了。
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感情,孩子也一样,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需要感情上的交流与沟通。不要总是以“工作忙”作为理由,而减少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应该让他了解您的想法,了解您的苦衷,您也去了解孩子的思想,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想,不是没有好处的。事实上,家长总是与孩子的沟通在孩子没有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了,胎教的说法想必大家已经知道,当孩子一生下来,这种交流就更为重要和突出了。一岁的孩子已经完全能从父母的表情中知道他所做的事是不是错了,有人观察了一百名1~3岁的儿童,发现98%的儿童可以从父母的表情中知道能不能继续做他要做的事。
身为一个人,他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感情上的,有物质上的,有名誉上的,等等,孩子也同样如此。我们常会不自觉地用物质手段来肯定或否定孩子,如孩子小时候,我们给他糖或玩具来告诉他要听父母的话,上学了会给一些钱奖励他考试成绩好,我们暂不说这些做法的好与坏,但结果是孩子有时能达到我们的要求。要注意是“有时”,物质刺激太过分,会有不良的后果。
有一位教育家将智商相同、考试成绩相近的同龄学生平均分成两个班,一个班叫“好班”,另一个班叫“放牛班”,一个学期后,比较两个班级的成绩,发现“好班”学生的平均分数比“放牛班”学生的平均分数高出了近二十分。这说明名誉上和感情上的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因而,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了解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很大作用。了解孩子时要全面,不要忽视任何一个细节,应该从孩子的思想、感情上人手,逐步引导以达目的。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