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和人之间共同点越多交往越密
一个人究竟选择与谁交往,首先要看的是两者之间究竟有无共同点——我们所说的优秀品质也是要首先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之上的。一个消极弃世者永远都难以和一个乐观向上者成为朋友。
这一点在人与人之间的谈话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两人见面,相互交谈,如果完全找不到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彼此是很难愉快地进行交谈的,也就不用提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更别说相见恨晚了。若只是在普通的社交场合,如此结局倒也无妨,可能也就只是少了一次拓展人际关系的好机会。可是如果交谈的对象是自己的客户或者上司呢?其不利影响可想而知。不会有哪位老板会去千方百计地破格提拔一位连自己都没有什么印象的下属;也不会有哪位大客户非要去买一位让自己毫无谈话兴趣的推销员所推销的产品。
如果您的上司热爱打高尔夫球,而您则“机缘巧合”地对高尔夫运动的历史和技巧也是略有所知,那么,您还需担心自己没有办法给上司留下深刻的印象吗?
如果您的客户喜好收藏前朝古币,而您又“机缘巧合”地对此道也是颇有心得,那么,你还需担心没办法打开客户的“话匣子”,从而得到他的信任和订单吗?
如果您的同事酷爱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而您又“机缘巧合”地也是颇好此道,那么您还需担心同事彼此之间极难化解的提防与隔阂吗?
如果您的下属是个天文爱好者,而你又“机缘巧合”地对星宿一类的学说小有研究,那么您自然也将不用再去担心您的下属会离您越来越远。
知识改变命运。不要去费心计算,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看的书,最后又有多少派上了用场。相反的,我们更应该去多想一想,如果我看的这本书最后派上了用场,那么一切将会怎样?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像张董事长那样成为了某方面的专家权威,才有可能发挥所“长”,其实不然。我毕业后服务的第一家公司的顶头上司,之所以会单单对我关爱有加,原因无他,就因为他是一位法国历史的爱好者,而我呢,则只是曾在某书店兴致勃勃地翻看过一篇有关凡尔赛宫的万字文化游记。就这么简单,却意外地为我今后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铺上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人的一生中真正能用到的知识实在是少之又少,而我们这里所说的阅读,其最终目的也并非实地的操作和使用,而只是沟通和交流的一种话题,因此读完了一本书之后,只要可以复述大概要点及部分细节即可。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少女同性之间交往的三阶段
由于朦胧的性意识使少女在社交的开始期对异性产生了疏远。所以,少女首先交往的对象是同性的同龄伙伴,按年龄大致分为三阶段。
1.初期阶段(11~13岁)。这一阶段少女社交心理的表现是为了满足结伴而行的需要。这是由于她们的活动范围由家庭转向社会以后处在摆脱时父母的依赖心理的过渡期及社会交往的适应期,急需结伴同行,既为自己涉足社会壮胆,又可转移依赖支点。
这一阶段少女对交往对象的选择较注重外部行为,只要能相处愉快,有一些类似的爱好就能成为朋友。另外,选择的范围虽较小,但少女对这一阶段交往结下的友谊却记忆最深,因为它是第一次由自己选择而建立的纯真感情,不夹带任何功利因索。
2.中期阶段(14~16岁)。这一阶段少女的交往显现了匹配原则。所谓匹配原则是指少女对交往对象的内在素质有了明确的要求,使之与自己吻合。如兴趣爱好的相同点增多,品德、才能、修养、意志力、价值观能互相借鉴、补充,对方的家庭条件、在群体中的地位、影响、作用、个人声誉和自己是否匹配;另外,是否能满足同情、理解、崇拜等心理需求也包括在此原则中。
匹配原则的出现使少女的社交里有了层次和小群体。少女一旦进入了小群体圈,就会产生较强的向心力和群体排他性,她将努力确立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以免被孤立,而对群体之外的人具有较强的排斥性。当匹配关系确定后,她们则要求建立彼此间绝对信任的友谊。
3.后期阶段(17岁以后)。这一阶段少女的社会交往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这是因为,她们本身已趋向成熟,心理状态错综复杂,社交经验较为丰富,社交圈也日益扩大,而与此同时,对伙伴的适应面却变窄了。交往中的志同道合被无限夸大,因此,选择面变得极其狭窄,筛选亦极为严格。
另外,少女对异性的疏远和抵制心理到此阶段明显减弱,对异性的关注大大超过了对同性的关注。这种关注成了与同性交往的制约因素,淡薄了与同性朋友间的关系。这并非说有了异性交往就不需要同性友谊,只是此阶段的少女不再把同性交往看成是社交的唯一形式,而是当作补充。这是因为她们与异性一对一的交往多半在群体中不被欢迎,她们在与异性交往的同时,担心被同性伙伴孤。另外,同性伙伴与异性交往增多以及自己被淡漠的概率也增大了。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这阶段少女社交心理的复杂化。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